彈性工時 科技來自反人性 2011-11-4
◎ 黃馨慧
竹科企業老闆向馬總統提出「彈性工時」概念,建議修正勞基法現行工時上限雙週八十四小時,改以「整年」為單位,讓企業主隨時調整勞工的工作時間,實在令人喟嘆,常說科技產業的進化始終來自於人性,然而產值,卻是剝奪勞動者的人性而來!
提出彈性工時想法的企業,就是把勞工視為「插電的機器」,工廠設備的一部分,不帶任何的情感。這樣的經營者,趕工時要求受僱勞工須夜以繼日,公司至上,剝奪 勞工家庭生活的時間;景氣反轉,甚至僅是獲利不如預期時,經營者從不反省自己的決策對企業的責任,便想降低人事成本,節省開支,於是勞工就成為直接受害者,繼「無薪假」的發明後,現在竟想更進一步以整年為單位,談什麼「工時帳戶制」,讓資方對勞工的工時恣意為之,這樣的勞動條件再配合資方任意的「無薪 假」,政府實在不能再繼續坐視。
官員答詢時表示:「無薪假」的狀態,代表勞工還在「就業中」!請問對勞工而言,沒有薪水,無法對家庭盡責, 還叫「就業中」嗎?資方有資金、有設備、有廠區,享得營收分配,面對風險時,卻只是想盡辦法轉嫁給勞工,政府提供租稅優惠給這樣的企業時,怎能放任資方對 勞工任意為之,或坐壁上觀,或唯唯諾諾。
操刀的政府與資方,怎知勞工躺在砧板上任人魚肉的悲哀?近年政府放任資方知法玩法,台灣越來越差的勞動條件,勞動者淪為「定期契約之派遣工」、放「無薪假」、未來可能有「工時帳戶制」等,投入職場勞動改變不了貧窮,勞工怎敢生兒育女?怎敢購屋貸款二十 年?勞動者有何尊嚴與希望?
(作者為新北市營造工會秘書)
=======================================================
無心政府 黑心企業主 2011-11-5
◎ 劉威良
讀畢「彈性工時 科技來自反人性」,深感台灣勞工的悲涼。
德國比台灣更早歷經工業提升、勞工無足夠工作等問題,對於企業與勞工的補助政策,早有一套。在未有金融風暴以前,德國就對因缺足夠的工作而無法領全薪的勞工有補救措施。
縮減工作Kurzarbeit,意味著企業界沒足夠的工可做時,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可向勞工局申請, 讓領缺少十分之一以上全薪(Brutto)的勞工都有資格申請。勞工可拿到不足額的實薪部分(扣除繳稅與社會保險後的薪資netto)的六十%(無小孩 者)至六十七%(有小孩者)不等的國家補助,以渡過臨時缺工的生活艱困。當年金融危機,德國就沿用這套既有體制,並加上在職訓練課程,已補充勞工在家失 業,無事可做,渡過難關。
舉例來說, 一個月薪全薪領台幣十五萬六千元(約三千七百歐元)有小孩的人, 扣除繳稅與社會福利保險的費用,其純收入其實只有台幣十萬三千元(約二千四百五十歐元)。因缺少工作而影響工資, 只要少於月領全薪十四萬台幣的薪資時, 即可具向勞工局申請補助的資格。 月薪純收入為台幣十萬三千元的員工, 若缺少五十%的工作時,可因勞工局的補助與減少的月薪,共可拿到八萬五千元,若此時自動解約失業的勞工可拿六十至六十七%的失業補助, 但並不會馬上發,而是在申請三個月後才發失業金一個月六萬九千元九個月到一年,日後補助逐漸降低。相較於缺工的勞工,政府以部分失業的比例支付員工,讓國 民的生活品質不會頓失,傷害降到最低,是德國照顧勞工的既有政策,也是雙贏的政策。
一邊是無心政府,一邊是黑心企業主,台灣勞工實在應該發出怒吼。 (作者為旅德台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