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星期專訪》李遠哲︰GDP成長不等於幸福

《星期專訪》李遠哲︰GDP成長不等於幸福  2011-11-14
記者鄒景雯/專訪
國際科學理事會理事長、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受訪指出,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把人民與自己居住的土地連結在一起,發展才會健康。他認為,盲目地強調GDP的成長並不等於幸福。

記者問:十月一日您正式出掌國際科學理事會,您如何看待當前的發展問題?

使用最小資源 達到最大幸福

李 遠哲:我們今天打開報紙,會看到泰國淹水的事還沒解決,不但將會影響許多高科技產品的推出,稻米的生產也將受到嚴重的影響;我們也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是澳洲 在淹水,澳東大約相當德國與法國這麼大片的土地被淹沒,當時他們說:這是聖經上才會發生的故事,千年才會有的。我們再往前推,前年八月八日,莫拉克颱風兩 天下了兩公尺的雨,小林村整個消失了。今年,你如果到德州去,那裡在缺水,美國的東北部,十一月不到,很冷,許多大風雪。環境變遷,特別是極端氣候的惡化,科學家已經講了很多年,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研究發現,全球溫度每增加一度,全球前十%強降雨量就會增加約一.一倍,台灣則會增加一.四 倍。這到底有多嚴重呢?全球升溫的問題如果不好好處理,到了本世紀中葉,二○五○年,溫度可能上升二、三度。我所擔心的,不只是極端氣候會更嚴重,平均溫度上升到二度,氣候可能發生的突然轉變,科學家稱為斷層,譬如海洋突然像咳嗽一樣,從海水中咳出許多甲烷、二氧化碳,俄國西伯利亞凍土上所凍結的東西會被 釋放出來,那麼溫度就控制不了,可能不是二度三度的問題,而是急速上升,結果呢,人類在地球上可能就無法生存下去。

回歸自然懷抱 提升能源效率

今年在斯德哥爾摩開了一個環境變遷有關的會議,三十位關心全球變遷的諾貝爾獎得主與這領域的專家與會,前年這個會在英國舉行,兩次的會議都提出了高度的警 告:我們非常急迫,不開始動作不行了。我們如果從歷史觀點的發展看,以前地球是很大的,人口很少,即使到二十世紀剛開始的時候,地球上是十五億人,到了結 束的那一年,增加到六十億,今天已經到了七十億,聯合國預測,到了二○五○年,人口將增到九十到一百億左右。因為科技的發展,產業的發達,大家的生活改善 了,消耗的東西也愈來愈多,然而我們的地球在上世紀末就有一個很大的轉折點,本來是無窮大的地球,變成有限的地球。也就是說,我們消耗的東西已遠遠超越地 球能夠供給的。所以去年地球科學雜誌說:我們已經在消耗一.四倍的地球所能提供的資源,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像美國這樣生活的話,要五.四倍地球才夠。

舉債過好日子 對不起下一代

但是,這只是一部分,如果看到其他生態環境的改變,如臭氧層的破壞,或是耕地的消失,物種的消滅,尤其是物種的消滅,人也不可能存在。我們常說,大自然給我們的服務,是人類製造GDP的兩倍,因此很多科學界、學術界、社會團體不斷呼籲:我們必須醒過來。

問:這個困境該如何脫離?
李: 這可以從三方面來看,一個是科技。二百多年前,我們的祖先都靠陽光生活過來,但是之後人類慢慢不再依靠太陽,能源都是從地底下挖出來的,短短二百多年,我 們就把幾億年陽光為我們蘊藏的化石燃料消耗殆盡,我擔心的是,在消耗殆盡之前,我們就走了。所以我們要回歸大自然,回歸太陽的懷抱。太陽的能量,一小時傳 輸到地球的能量,相當於人類一年使用的能量,要靠我們如何去轉換、利用。從科學的觀點看,另一點是我們如何將能源用得比較有效?
例如過去用鎢絲燈,能源效率五%都不到,後來用螢光燈,超過十%,好的螢光燈可以達到二、三十%,現在用二級發光體,使用的效率就增加了。所以科學的發展,再生能源,能源效率,這是一定要做的。不過還不夠,因為我們產生的CO2已經到達非常危險的臨界值,故而不能盲目地以為綠色能源就可以解決這些,而且時間要很長,大約還要四、五十年,這些技術才能真正徹底地運用到社會上。

因此,第二點,我們的社會組織需要改變。五十年前,我在念大學時,騎著腳踏車到萬華家教,一個小時,撐著傘,哼著歌,還滿寫意的,當時消耗的能量真少。現在 的年輕人有很多方便,但消耗的能量很大,例如在洛杉磯不可能不開車。大都會不斷擴大,必須依賴高耗能的增長,聯合國便預測,未來七、八十%的人口都會集中在大都會,這就是社會組織結構上發展,這如果不改,大家如果不過得簡單一點,或者建立有效率的社會組織,而且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加,我想,很難。目前在大 都會工作的人上下班都得花一個小時左右的交通時間,所以社會一定要改變。

第三點是生活方式。怎麼樣過簡樸的生活?這是我們要好好想的。一個人的幸福,與物質的大量消耗是沒有關係的,GDP的成長不會帶給你幸福。中研究在南港,我們感受最深。幾年前政府把遺產稅下降了,許多企業界的朋友說:台商的錢會匯進來,經濟會活絡,結果呢?錢回來都買房地產,南港這裡以前一坪十幾萬就可以買到,現在,我們前面有兩間房子,開價七十萬,成交價是五十幾萬, 所以很多年輕人不想回國了,因為住不起房子。因此,經濟的發展真的給大家帶來好處嗎?

我現在有個很大的使命是不斷提醒大家,我們的社會如何以最少的能源與物質,而使我們能夠過最幸福的生活?也就是善用科技來達成我們的大方向。
如果看現在的世界,美國、日本、歐洲,都有經濟困難,但是他們都有相同的特色,他們花費的都比製造的多,我們也一樣,舉債,讓大家過好日子,這是非常對不起下一代,也對不起其他較為貧窮的人。

若要把社會做個大轉變,我們是要有所付出的。不能每天都要說要增加GDP,而為了這個改變,必須要以新的態度看待GDP。前一陣子,我們歐美所前任所長李有成教授談到,現在一談到全球化,許多人都很有意見,因為全球化似乎已經變成有辦法的人的遊戲,或是做生意的人把整個地球做為他們活動的舞台、市場。

但是在土地上工作的人脫離不開自己的土地,結果沒受到好處,有些國家對大企業說:你來,十年不繳稅,有便宜的水電土地與人民,於是就賺錢去了,企業因此賺了不少錢,對經濟數據有幫助,但是企業走了之後留下的勞工,卻無能為力,現在有許多勞動階級反對全球資本主義不是沒有原因的。不只是勞動階級,我們看看「占領華爾街」抗議行動就知道受害的人是全面性的,而且是全球的普遍現象。

全球化現在被認為是有錢人玩的遊戲。我們的世界應該走到什麼樣的境界?我們面對的問題都是全球性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全球一家的組織與概念,是走不下去的。 當然,從政治的角度,也許看法不同,有人說要增加GDP,有人說要在地經濟,但是如果全球化的過程中,不把人民與土地自己居住的地方連結在一起的話,這個發展將不會是健康的。

所以我認為,台灣不能每次都在盲目地說要增加GDP。我們要好好思考的是,我們將來的人類社會該怎麼到理想的境界?這個理想的境界,絕對不是往高消耗、高收入的方式走的。我們如果不能有青山綠水的環境,我們不會過很好的生活。所以,我們說經濟要發展,不過,物質消耗要低,內涵要高。

台電每年虧空 卻要民眾買單
問:您剛才已經提到了一個方程式,就是消耗要極小化,幸福要極大化,要解這個方程式,當然要落實在國家政策上,你是否有幾個具體簡單的建議?

李: 世界的改變要從社區開始,社區的改變要從自己開始,政府的預算應該讓有些地區的人自主地來決定他們未來的發展。同時,我們在談到能源的使用時,到底其價格怎麼樣才合理?是不是反映真正的情況?我們應該讓大家知道消耗能源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因此我認為目前我們的能源價格是不對的。德國的電一度大約九元台幣, 台灣是兩塊八左右,大約差三倍,台電每年虧空七、八百億,都是我們納稅人的錢去填補的,政府一直說我們要照顧一般人,因此要把能源價格壓低。是這樣嗎?

不管哪一個執政的政府都有責任向國民說明:電價合理與具國際比較性的調整對國民與社會真正的總體好處。能源價格如果反映真正的價格,我們的能源使用會很有效率,既不會浪費,別的替代能源也才會有空間進入

政府第三個要做的是,讓大家了解我們確實是在危機的時刻,必須有很大的決心做很大的轉變。這點,韓國做得比我們好,上次經濟風暴時,他們投入不少心血在再生能源如地熱上,我們發消費券花掉了,這是很遺憾的。是到了該轉型的時候了。我們應該過比較簡樸生活,簡 樸也可以是很精緻的。

最後我要建議,政府有效的領導一定要盡到以下的責任:
(一)在政策上好好保住社會中「人」與「土地」的命脈;
(二)社會與經濟發展(包括全球化)應好好的植根在我們的人與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