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歐盟「經濟」高峰會的「政治」現實 / 〈大師看趨勢〉︰歐盟高峰會決議 不足解決危機

歐盟「經濟」高峰會的「政治」現實
●歐陽書劍
歐 盟領袖高峰會為解決歐債危機,達成嚴格遵守財政紀律的共識,主導談判的德國和法國贏得外交勝利,歐元區雖然不會從此一片坦途,但是至少對症下藥;不過唯一 決定不簽署協定的英國首相卡麥隆,也不僅是破壞團結的壞份子,英國仍然堅守自己認為最有利的立場。畢竟歐盟演進史,本就是一部列強合作與對抗的恩仇錄。

在 歐盟高峰會上,當卡麥隆在媒體前伸出手想要和法國總統薩科茲致意時,蕯科茲的手卻握向別人,不管有心還是無意,尷尬的場面被解讀為法國不滿英國的「不合 群」,而成為唯一不簽署新協定的歐盟會員國,也營造出英國被孤立的景象;但在英國人眼中並非如此負面,因為英國工黨和保守黨兩大政黨本就對歐元存有認同和 懷疑的不同態度,所以甚至有英國媒體將卡麥隆比做英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政治家邱吉爾,因為它守住了英國引以為傲的金融產業的利益。

英國對如何和歐陸合作一向存有疑義,不少人更懷疑整合的利益。英國費邊社(Fabian Society )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有關是否應採用歐元的小冊子,提及「亞洲最有錢的新加坡,只是一個幾乎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島;歐洲最有錢的瑞士,不僅不屬歐元區, 它甚至連歐盟成員都不是。」這樣的主張深印在英國疑歐派的民眾心目中,相當具有說服力。

歐盟整合是歐洲政治領袖為避免再付出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代價,而以合作代替衝突的大業。但歐洲各國間的矛盾,並不只存在於世界大戰時的宿敵之間,英國的民意分歧,政治人物想法也各有不同,早在1944年邱吉爾於諾曼第登陸前就曾告訴當時的法國領導者戴高樂將軍:「每一次英國必須要在歐陸和寬闊的海洋擇一時,我們總是選擇寬闊的海洋(美國);每一次我必須在 你和羅斯福(美國總統)之間擇一時,我總是選擇羅斯福。」透露的不只是個人的喜好,也顯示傳統英國西傾美國的政策。

對於英國的倨傲,法國也曾直率反擊。曾被法國人票選為最偉大法國人的戴高樂,在1963和1967年兩次否決英國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他甚至於1967年的大型記者會上,指控英國對歐陸有「根深柢固的仇視」,不具加入共同體的資格。雖然當時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其他5個會員國都願意和英國協商,但戴高樂威脅若讓英國加入,將使共同體瓦解,以致到1973年,英國才和丹麥及愛爾蘭一起成為會員國,使歐洲經濟共同體擴展為9國。

英國不僅自始就非歐盟整合的核心,為免受制於德、法主導的聯盟,也刻意在關鍵時刻保持距離。歐盟會員國於1992年簽訂馬斯垂克條約,決定了經濟和貨幣整合的三步驟,為 1999年推出歐元排出時程表,條約規定只要符合一定經濟、財政條件的歐盟國家,都必須要加入歐元區,英國和丹麥取得可以選擇是否加入的權利。英國因此 一直都不是歐元國家,歐陸本來就是德國和法國的場子,而歐盟,也從來就不是英國的舞台。

國家整合的大工程,牽涉到龐大的決策主導利益,此次 大多數歐盟會員國同意建立更嚴格的財政紀律,雖然受迫於解決債務危機的壓力,但德、法兩大國強渡關山的政治實力更是關鍵;而卡麥隆悍拒修改歐盟協定以解決歐債危機,只不過說明了國家之間的談判,只有國家利益,沒有「形而上」的道德約束。歐盟高峰會的結果,同時回復了歐洲原來的面貌,歐陸還是歐陸,英國仍為 英國。
=======================================================================
〈大師看趨勢〉伊爾艾朗︰歐盟高峰會決議 不足解決危機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全球最大債券基金業者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表示,歐洲決策人士並未利用上週的歐洲央行例行會議和歐盟高峰會,平息投資人的恐懼。

伊爾艾朗指出,一週以前,投資人期待歐洲央行決策人士和歐盟高峰會的領袖,可以讓他們不再對歐債危機驚慌失措,不是一天或一週,而是好幾個月或好幾季。遺憾的是,他們所做的決定不足以因應規模如此龐大的歐債危機,喪失另一次解決問題的黃金機會。

伊爾艾朗表示,歐洲央行採取大膽的舉動,宣佈降息一碼,協助銀行業因應流動性不足的挑戰,卻對如何解決歐債危機澆了一盆冷水,只強調會「盡全力」穩定歐債問題。

歐盟高峰會領袖為更強大和更完美的歐元區提供基礎,但在強調財政紀律以及促進經濟成長和創造就業上著墨不多,更開啟了一個可能危及歐盟穩定的潘朵拉盒子。

伊爾艾朗表示,英國首相卡麥隆表示,不會加入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總統薩科茲倡議的修改歐盟條約,這可能是歐盟未來陷入政治僵局的一個領先指標。

此外,當歐盟高峰會的協議化作具體內容,歐盟各國領袖也將面臨選民的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