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治國不是逞口舌之快,而是要高瞻遠矚

治國不是逞口舌之快 而是要高瞻遠矚
第一輪總統大選辯論會結束,三位候選人馬英九、蔡英文、宋楚瑜的表現如何?各方評價不 一,各有所好,難有定論,這是必然的現象。然而,檢視候選人辯論會的表現,重點顯然不在辯論技巧的優劣,治國並非演講比賽,歷史已經證明很多口若懸河、舌 粲蓮花的政治人物,往往治國能力有限,因此,民眾更應重視候選人對國家重大議題的了解與主張,以及對現任者政績的檢驗。由此,我們可以提供一些檢視角度給 予民眾參考。

首先,一個國家是否進步,有人重視一些經濟指標,如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數據,並以此為自豪之成績單。姑且不論官方的 GDP數字經常受到質疑,如中國持續三十年的兩位數經濟成長率,便常被認為有造假之嫌,而且,GDP為總體產值之呈現,無法反映個體與整體之間的真實對比,譬如三百多萬月薪不到三萬元的勞工與「郭台銘」之間的巨大落差。
馬總統在此次辯論中,一再提出各項經濟數字,意圖以這些官方數據證明自己的政績,然 而,這些數據不僅不如他所一再抹黑的前朝,更與多數民眾的感受迥然不同。換言之, 這些冰冷的數字跟絕大多數民眾的實際生活無關,真實的狀況是工作愈來愈難找,房價物價高漲,實質薪資則是不增反減,貧富差距加劇。如今國際社會漸有反省的 聲音,認為與其重視GDP,更應重視國民幸福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讓多數民眾分享經濟進步的果實

其次,台灣是否可以不要製造業,只要服務業,美其名為建立亞太營運中心,將研發創新留在台灣,而讓產業外流?所謂台灣產業可將製造端遷到中國,而將高附加價值的一端留在台灣,乃是近年來最大的神話,甚至是騙局。美國是全球消費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最有能力將製造端遷往國外,而蘋果就是這類生產模式最成功的例 子。即使如此,由於製造業外移,導致失業率升高,一直徘徊在九%的高檔,已嚴重衝擊美國經濟復甦,甚至引發占領華爾街運動,加劇社會矛盾。故而,美國有識 之士也開始反思是否製造端留在美國的重要性
反觀台灣,科技業多數扮演世界大廠代工角色,缺乏高附加價值的研發創新,乃是以製造做為營利的主要來源,若將工廠遷往中國,台灣部分會淪為空洞化,工作機會當然也會大量流失。因此產業西進是錯誤的政策,台灣必須要有堅實的製造業,創造就業機會,人民才會有工作, 薪資才會成長。但馬英九在辯論上並未檢討親中政策與產業西進的錯誤,反而以簽訂ECFA而沾沾自喜,一旦連任必然繼續向中國傾斜,讓台灣陷在經濟泥淖中無 法自拔。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任何獨立國家的主權絕對不容懷疑,也不可能由敵人來決定。易言之,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並不是其他國家的一部分,台灣就是台灣,不需要與別人「各表」自己的身分。況且所謂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本是國共共同捏造的騙局,根本就是一紙降書,馬政府卻以此做為台灣與中國交往的基礎,無異自貶身價,自喪國格,是走上被併吞的不歸路。反觀台灣共識的凝聚,可以化解內部的政治惡鬥,發出整體的力量,導引正確的方 向。

總之,這次大選具有多重意義︰是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台灣共識對抗虛構、投降式的九二共識;是追求多數民眾的福祉,或是圖利少數既得利益階層;產業根留台灣,或是外流中國。
此外,人民也要思考到底是選擇向前看,或是耽溺於批鬥過去的領導人。一位已經快做完一任,競選連任時還以為在跟早已下台的前執政者競選,只會批判前朝,卻提不出政績的政治人物,若是連任成功,只不過再讓他罵四年而已,選之何益?民眾可要好好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