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馬凱:愛台十二建設 是個錯誤!/ 讓下一代在大中華圈施展身手

馬凱:愛台十二建設 是個錯誤!2008/04

馬凱教授今天在TVBS的財經節目跟替馬政府護航的蔡正元委員嗆聲說,兩岸的開放政策是政黨輪替後必然的結果,無論是姓馬或姓牛來當總統結果都會是一樣的,他也不認同經建會主委陳添枝電視上說明年經濟就會復甦的看法,他委婉的說:所謂經濟明年會復甦的預測,都只能視為「期望值」,而不能當做「預測值」,除非,他說:拿出確實的證據!例如,前提是政府現在已經進行了什麼措施,所以預估明年經濟就會復甦,這樣他就能根據政府現在所進行的措施產生的實質效益,來評估經濟復甦的可能性,但是除了兩岸政策,他實在看不出政府有什麼具體的經濟措施。

馬凱接著說,他個人對明年經濟復甦的看法是偏向悲觀,因為台灣經濟的動力來自出口,而台灣目前的出口主要是輸出到對岸(以前直接輸往歐美的比重逐年降低),而中國自從實施勞動基本法和降低出口退稅補貼後(為了產業升級),勞動成本被墊高,自毀出口的競爭力,嚴重降低帶動經濟成長的動力,現在中國勞動成本並非開發中國家最低,世界上人口眾多而勞動成本更低的國家還有墨西哥和印度,這會影響中國重振過去強盛出口成績的時程(當然,墨西哥與印度在交通與通訊等基礎建設,還有原物料供應鏈遠不如中國,可是墨西哥有地理上與美國為鄰之便,印度有英語語系的語言優勢),所以馬凱認為中國出口不會馬上好,因此台灣經濟也就很難如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所說隨之(中國)在明年復甦。

馬凱進一步批評馬政府將未來經濟的復甦全部寄望陸客和陸資來台,而不是著眼於扶持產業長期的競爭力,這樣的發展會讓台灣「香港化」,以大陸的經濟規模如此龐大,要餵台灣陸客、陸資輕而易舉,就像1997後的香港一樣,因此最後台灣的經濟就淪為完全依靠中國觀光客消費,和輸入資金來炒樓炒股來支撐,將股市熱絡、房地產增值混淆為經濟發展,成為被養的肥肥的、失去鬥志、短視近利,隨時待宰的「神豬」,沒錯,馬凱就用「神豬」來形容香港產業逐漸沒落後,經濟任由中國掌控的經濟型態,並以此來類比台灣產業逐漸凋零後「香港化」的經濟情況,蔡正元立即插嘴反駁說他不認為台灣產業會這麼快被消滅,而大批陸客來台正好帶動台灣服務業轉型,有助於改善台灣底層弱勢族群的的經濟,奇怪,陸客來台難道都搭計程車,吃路邊攤滷肉飯,買口香糖、玉蘭花回去當紀念品嗎?若說陸客來台可以改善台灣弱勢族群的經濟,似乎只侷限在士林夜市阿里山的餐廳的老闆們。


仔細聆聽馬凱對台灣未來經濟的的憂慮,剛好與高為邦理事長多年來呼籲放寬外勞政策,外勞薪資回歸市場機制與本勞脫鈎的主張不謀而合,對於馬凱教授和高為邦理事長的主張,簡言之,就是讓傳統產業和一些較高附加價值的勞力密集產業(例如筆電)回來,把台灣今日輸出零件等原物料經由中國出口至歐美的局勢扭轉回來,重振當年MADEINTAIWAN遍及全球的雄風;雖然大量引進廉價外勞(廉價是相對於我們的工資,但是對於外勞仍然高出他們家鄉數倍,才會吸引他們前來),台灣土地與管理階層的薪資仍然比中國高,但是台灣有完整的供應鏈,熟練的中老年資深技術工人,和自由、人權、法治的國家形象,還有過去累積的品質、商譽資產(MADEINTAIWANVS.MADEINCHINA),都足以彌補這些微成本差距。

不管藍綠執政,馬凱過去就秉持不附和執政黨光冕堂皇口號的一貫作風不變,而他很多的說法又剛好和高為邦理事長「笨蛋,問題在產業」的主張互相呼應,高為邦理事長以化學專業的背景竟能和經濟學大師在經濟問題上的看法一致,令人佩服。

以下是凱教授幾年前寫的文章,對照政黨輪替之後訪問他的內容,仍然不改書生本色堅持原來立場,不禁為他高聲喝采:



【中時電子報巫彩蓮/台北報導】中國時報2008.04.15 
總統大選「拼經濟」喊得震天價響,準正副總統馬英九、蕭萬長端出愛台灣十二建設、產業再造345等政見,五二新政府走「馬」上任,到底選前的政見,會化為實質政策執行?這些政策大菜,都適合目前的台灣經濟現況?政治經濟資深評論家馬凱提供他精闢的見解。

以全球連結為概念,強調兩岸經貿的開放,為國民黨贏得總統大選最主要的關鍵,準總統馬英九競選過程,承諾於今年七月履行週未包機直航、放寬陸客來台觀光等政策,馬英九之所以勇於承諾,開出選舉支票,主要為國民黨早以鴨子划水進行多時,大陸當局在總統大選後善意、克制的態度來看,這些兩岸政策,將會按表操課,成為政策落實執行。

兩岸經貿關係,是台灣與全球連結的樞紐,過去八年,台灣雖與全球連結,但唯獨切斷與大陸的連結,此一結果,讓台灣變成全球投資者的「終點」,而非進軍大陸的「中點」,才造成今天的處境。

新政府上任,財經政策執行的問題點,不在兩岸,而是出自內部建設,「愛台十二建設,將是個錯誤!」前中華經濟研究員馬凱教授如此毫不留情地表示。

「愛台十二建設」被賦與與當年「十大建設」類似使命,希望藉由重大公共工程的投資來擴大內需,更進一步對抗通貨膨脹怪獸,投資總額來看,新政府預計八年內投資26500億元台幣,並吸引民間投資13400億元台幣,合計總投資金額達39900億。

馬凱強調,政府一旦強力主導重大公共投資,將吸納市場資金、人材,造成民間投資的資源上排擠,如此一來,反而壓抑民間投資,當大型的公共建設結束之後,而民間投資又無法銜接上,這個空窗期,對於國內經濟成長影響性無法估量,此種狀況,就像生病的人體,必須按體質調整用藥,而非為了立竿見影,就囫圇吞下大量補藥。

馬凱分析,當年擊退能源危機的功勞,歸功於十大建設,犯了邏輯謬誤。當時十大建設推動,早於能源危機之前,有了十大建設緩和國內經濟停滯的問題,同時,帶來高通貨膨脹率的負作用。
此次全球經濟成長恐陷入停滯,肇因於美國次級房貸所引發的連鎖效應,目前看來,相當多人認為,次級房貸對於全球經濟的衝擊接近尾聲,即將進入復甦階段,其實,台灣沒有必要用任何力量,去刺激經濟成長。

再者,政治領導人對於重大建設存在著「迷思」,認為必須有重大建樹,才能算政績,十大建設之於蔣經國行政院院長任內,六年國建之於前總統李登輝。到底,重大建設計劃個別細項的迫切性、投入成本效率,以及事後結果驗收,鮮少有人去檢討,以十大建設為例,絕大部份的人記得中山高速公路、中鋼、石化工業等成功的案例,至於台中港、蘇澳港、中船等,則被人遺忘。

馬凱認為,新政府應該要去引導,國際熱錢到實質投資面,避免經濟過熱,通膨問題更進一步惡化,從新台幣升值的狀況,反映出資金回流、外資積極卡位,如果沒有好好引導國際熱錢的走向,股匯市、房市恐有泡沬化的危機,新政府應該將愛台十二建設,規劃成外資適合投資的渠道,如此一來,降低政府的投資負擔,又可以讓國際熱錢投資聚焦在實質投資案。

除了「愛台十二建設」之外,通膨問題亦是新政府上任,所面臨嚴酷的試煉,總統大選到了後期,國內飆漲的物價常被拿出討論,但馬蕭均未對此一問題,提出解決之道

馬凱認為,這一次的通膨問題,係由全球人口結構的改變所引發,中國、印度等人口眾多國家財富力增加,擴大對於石油、農業品大宗物資的需求,通膨問題結構上迥異於過去二次能源危機,由石油單一原物料所引起,這次通膨,持續的時間會相當長亦是趨勢的開端,目前世界各國,沒有任何一個政府,可以想出有效的辦法來制服這隻通膨怪獸,通膨將是新政府上任後,最棘手難解的結。
=====================================================================

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讓下一代在大中華圈施展身手(Career322)
失業率升高無可避免

當落後國家開始發展經濟,自然會釋放出大量勞工。其數量單單從東亞來看,就有30億人。大家都知道,印度的工資非常低,低到台灣的1/30以下。而且,其他地方包括中亞、西亞、拉丁美洲、非洲,甚至東歐,都在做同樣的競爭。這其實是主導今天世界經濟走勢最重要的力量。

他表示沒有技術的中高齡勞工,基本上已經沒有機會了,周邊地區勞工的競爭力比他們強10倍,他不認為政府做任何事可以挽回這個趨勢。

當面對總人數達50億、勞動成本只有台灣1/101/30的這群人競爭時,失業是不可避免的。全世界所能提供的工作機會非常有限,成長也非常緩慢。但是這一大群廉價勞工,進入勞動市場的速度太快,數量太大。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台灣做什麼政策,失業率要不升高是非常困難的(並非單純將外勞圍堵在國門外即可....)


產業外移對就業的傷害更甚於引進外勞

台灣大量的企業外移,大量的年輕人到大陸工作,其實是反映這個現象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不能讓廉價勞工到台灣來工作,我們就勢必要讓企業去追隨這些廉價勞工來降低勞動成本;既然台灣採取限制外勞的政策,我們就不得不讓企業和管理人員,離開台灣到廉價勞工的國家去找尋工作。

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所造成台灣的失業率升高,比引進廉價勞工,速度要更快,且數量要更大。我認為過去10年來,這個情況不斷地在惡化,而且在未來幾十年是無法解決的,這是台灣每一個就業者心裡要有的準備......
  
馬凱:讓加工廠回台灣2008/05/19
【聯合報記者鄒秀明、彭慧明/記錄、整理】

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認為,大陸勞工的成本已經不比台灣低多少,主張爭取台商把在中國和越南的加工廠帶回台灣,可以帶動不少就業機會。

走過八年的民主險惡之路,在520政權交接後,台灣是否一掃政治陰霾,重振衰敝民生,再次活躍於世界經濟舞台,這是台灣全民最真實的希望。


在馬英九就職前夕,本報特別走訪台灣基層民眾與意見領袖,就領導人風格、兩岸、族群、教育、經濟等主題,對新執政者提出建言,衷心期待「台灣再起」。

政策解凍融冰哪會變洪水我不認同馬蕭團隊主張的「融冰太快就變洪水」這句話。因為到目前為止,企業界所期待開放的,就是兩岸直航、解除百分之四十的投資限制,還有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這三樣都是過去八年被凍結的政策,人民選馬蕭也就期待他們開放。
這只是融冰的開始,哪可能變成洪水?

現在台商在大陸的處境非常艱難。中共各項政策都是殺雞取卵,台商期待520後,投資環境好轉,台灣應當張開雙臂歡迎他們回來。台商去越南是不得已,越南的稅制、法律和罷工,都不是個理想的地方。

我主張台灣應該爭取台商把在中國的加工廠帶回台灣來,並且開放外籍勞工。製造業者回台設廠,可以帶動就業機會即使用了外勞,也會在台繳稅。更何況台灣成本較高,台商一定要拉高附加價值,這樣MIT的商品價格馬上可以上升一到二成。兩岸可以分別加工,最後成品在台灣組裝完成。

台商最需要的是直航、勞工的價格比照外勞,又有足夠的設施

事實上,大陸勞工的成本已經不比台灣低多少。日商不能回日本生產,是因為日本整體成本太高,但台灣與大陸的差距其實沒有那麼大。最重要的是,產業的上游和下游可以密切聯繫。

現在政府和業者的誤解,就是硬把產業分成勞力密集和品牌兩個方向,勞力密集的往外去,資本密集的留下來。但哪有這麼好切?一個企業本身就有勞力密集、資本集中和品牌三種面向,政府沒有能力切出來,只有企業自己懂怎麼分割、布局。

過去企業要去大陸,你擋不住,現在條件變差了卻又不回來,就表示我們的條件還不夠優厚。直航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台灣許多廠商都希望留在台灣、市場在大陸,最好的方法就是貨物可以快快送去,人可以在台灣研發生產;但因為沒有直航,台商都被迫連根拔起到大陸去。

我不在意兩岸開放後大陸受惠多少,但我介意台灣因為不能直航而受到的傷害
機會不是對岸給的,而是自己創造的。過去很多機會我們自己放掉,過了十二年後,也許現在局勢沒有當初那麼好,但當放棄的人開始改變、抓緊機會,還會那麼差嗎?

我認為要設立境外特區,在區內解除對外勞、最低薪資的限制,我們要做比對岸「好太多但不貴太多」的地方。

促產條例獨寵科技棄中小企業

政府要注意另一個問題。過去我們設立「促進產業升級條例」,這是過大於功。這個極端慷慨的政策讓產業向高科技業傾斜,而支撐台灣產業發展的傳產、中小企業就像棄兒似的。但有些高科技業者根本不配稱為高科技,這做了很壞的示範。
現在政府要做的是建立中性、公平的租稅制度。大陸近年逐步取消租稅優惠,而台灣的營業所得稅還算是偏低,有利企業發展。

台灣過去的促產條例搞得很多產業該交的稅不交,其他產業的稅負擔很重,我們應該做到「避免漏稅、中性看待」,專家太強調公平正義,往往也會造成劫富濟貧。不過能做到嗎?我有點懷疑。

下個產業宜拉高傳產比重

在電子產業之後,台灣的下一個產業在哪裡?我覺得台灣最糟的就是服務業。服務業產值雖占了GDP(國民生產毛額)的七成,但很多台灣的「服務業」是因為台灣強迫讓製造業、工業出走,不能走的人就只好轉行去開小店、路邊攤,這樣就叫「服務業」,素質怎麼會好?再加上政府分類不清,IC設計、金融業也是服務業,路邊攤也是服務業。

政府應該把服務業分類好好弄清楚。若以為只有IC設計、金融業才叫服務業,就是見樹不見林。我建議將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縮小,把服務業分成很多屬性並精緻化,注入新的創意;拉高傳統產業、製造業的比重。台灣其實有很多傳統產業根柢深厚,只是政府沒有好好發展,加上新的元素,可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新的經濟部長尹啟銘是工業系統出身,不見得很了解服務業,應該由經建會來扮演規畫、協調整合的角色;經建會主委每周有次長會議,正是協調、形成共識的重要機會。

我們要吸引台商回台灣來投資設立境外中心,政府要做的是把基礎設施做好、稅率降低,提供良好政策。

愛台十二大建設選前就說是災難

我在選前說,馬蕭的愛台十二建設是個災難。當年蔣經國總統做了十大建設,此後每任總統都要強調做了幾大建設,規模愈做愈大,對國家有害無益。

首先,大建設計畫是排擠了民間支出,雖然看似帶動了景氣,但大投資之後,維繫經濟的成長動能驟然消失,會變成什麼樣子?國家要做的是「時時建設」,不是常搞重大建設。

至於建設是否與永續經營的趨勢有所違背?我反對現在的環保政策,環保署自己跳下來當環保鬥士,結果弄得很民粹。

環保署的工作應該是要注意整個國家是否節能、減少二氧化碳,要訂定政策、嚴密執行,而不是指出一個大產業,就說「你是敗類」,卻看不見更汙染的小產業。如果某人明明遵守規範,還做得更好,還不准他呼吸、活下去,這不是不合理嗎?

後記: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529日在東森財經節目說以台灣的經濟水準,對於今日的經濟衰退應該有的內需支撐力道看來並沒發生多少效果,他個人認為是台商大量外流,帶走幾十萬有消費能力的人口,再加上生育率逐年降低,人口老化愈趨嚴重,內需的消費能力自然無法與GDP成正比,他的分析剛好也呼應馬凱教授說外勞政策要鬆綁,並且要快要猛的主張,這也正是高為邦理事多年來呼籲採取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寬鬆、合理(薪資遵行市場機制)的外勞政策,重振昔日MADEINTAIWAN產品遍及全球的光輝,同時也一舉解決長期幼童與老人養護的國政問題(這也是最確實的女權政策,這些〝家務〞哪樣不是落在女兒、媳婦或老婆的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