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親 兩個半政黨體制 2011-10-29
◎ 劉岫靈
宋楚瑜就其參選總統邏輯而論,依據政黨板塊與民調可知其當選機率相對偏低,因而產生合理性問題。然而若將其參選邏輯置於「國會」選舉後的「聯合內閣」為目標,則將具有高度合理性。
目 前我國立委選舉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相對多數決)」,政黨制度偏向「兩黨制」。然而此一法則並非「定律」,採取相同制度的英國,在二○一○年即出現過三 黨不過半,即 「保守黨」(三十六%)、「工黨」(二十九%)、「自由民主黨」(二十三%),最後由「保守黨」(D. Cameron出任首相)與「自由民主黨」(N. Clegg出任副首相)籌組聯合內閣。
因此,對於親民黨而言,其生存關鍵在於我國未來是否存在著「聯合內閣」的可能性。這樣的可能性從二○○九年開始,因為國民黨的「去派系化」行動而浮現。國民黨自二○○八年掌控超量的「總統」與「國會」 後,即展開「去派系化」動作,代之以(馬金體制)「黨中央的絕對控制權」。在此行動下,國民黨展開「去派系」後的「最低政黨得票基礎」測試。
具體反映為 「三縣補選」(桃園、台東、台中)的補選落敗、台南市市議長選舉處置(共十三席,開除違紀十席議員)、更在二○一○年五都選舉中測試估算出此一最低得票基 礎(如台中市仍得以贏得三萬票差距)。
簡言之,國民黨二○○八年的「總統」與「國會」過多!去除派系力量後,只要能夠在「總統」(相對即可)與「國會」 (五十七席即可)皆險勝,仍舊可以完全執政。
當國民黨以「去派系化」行動換取「權力極大化」的「集權政黨體系」時,也使得「國會」三黨不過半的「聯合內閣」可能性浮現。在此條件下,親民黨透過參選總統,只要獲得「國會」的關鍵席次(五至十席),即可成為「聯合內閣潛能」或「政治勒索潛力」的 有效政黨,依循前述英國的狀況,在與國民兩黨(不論何黨當選總統,皆已主張國會不過半,籌組聯合內閣)籌組聯合內閣中佔得優勢地位,用以換取「不成比例的 政治權力(職務)」,奠定台灣「兩個半政黨體制」。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